当《陶瓷砖产品质量等级标识》团体标准正式落地实施,陶瓷砖行业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已悄然拉开帷幕。这场变革的核心,是从长期以来“价格主导”的竞争逻辑,转向“品质优先”的价值逻辑——消费者不再仅凭价签数字做选择,而是以“AAAAA是最好砖”的直观标识为指引;企业不再陷入“降价换市场”的恶性循环,而是被迫将精力投向品质提升的“硬功夫”。
陶瓷砖行业的“价格战”由来已久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产品同质化严重、技术壁垒模糊、消费者认知门槛高,共同构成了行业价格竞争的土壤。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时,往往难以分辨“好砖”与“普通砖”的本质差异,只能通过价格高低简单判断“性价比”。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,不得不压缩成本、降低利润,甚至牺牲部分品质来维持低价。这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逻辑下,行业整体陷入“低水平重复”的困局:研发投入不足、工艺迭代缓慢、高端市场被进口品牌占据,本土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“内卷”。
新分级标准的出台,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。作为行业内首个覆盖全品类的品质分级团体标准,它首次以量化指标明确了陶瓷砖的“好”与“坏”:从吸水率、断裂模数、耐磨度等基础性能,到表面平整度、色差控制等外观指标,再到放射性核素限量等安全要求,每一项参数都被细化为可衡量的等级阈值。消费者只需通过产品包装或宣传资料上的“AAAAA”至“B”等级标识,就能快速判断产品的综合品质——最高等级“AAAAA”代表着当前行业顶尖的工艺水平,而最低等级则仅满足基础使用需求。这种标准化的“品质语言”,让消费者摆脱了信息不对称的困境,也让“比价格”的传统逻辑失去了生存空间。
对消费者而言,选择逻辑的转变是本能的。当“好砖”的定义被清晰界定,“便宜但品质差”与“贵但品质好”的对比变得直观,“用合理价格买优质产品”成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。过去因信息模糊导致的“不敢买贵的”“只敢比便宜”的心态逐渐消失,消费者更愿意为符合自身需求的更高品质支付溢价。这种需求端的倒逼,直接重构了行业的竞争规则:企业若想生存,必须放弃“低价走量”的旧模式,转而通过提升原料品质、优化生产工艺、加强质量管控来冲击更高等级标识。
对企业来说,这是一场“生死大考”。曾经依赖价格优势生存的企业,若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产品品质、获得更高等级认证,将失去市场竞争力;而那些早有技术积累、注重品质把控的企业,则会因等级标识的“背书”获得溢价空间。这种分化不仅加速了行业洗牌,更推动整个产业链向“高品质”转型——上游原料供应商需要提供更稳定的优质矿土,中游生产企业要升级设备、优化配方,下游检测机构需完善标准执行体系。当“品质”成为全行业的共同追求,技术创新、工艺突破将从“可选动作”变为“必选项”,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将随之跃升。
从“比价格”到“比品质”,表面看是消费选择的转变,实则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必然。当市场需求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,当消费者从“价格敏感”走向“品质敏感”,新分级标准不过是顺应趋势的“催化剂”。它用一把“标尺”量出了行业的真实水平,也用一套“规则”划定了竞争的新边界。可以预见,随着等级标识的普及,“AAAAA是最好砖”将不再是广告口号,而会成为消费者的共识;陶瓷砖行业也将在这场“品质革命”中,走出一条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。
文章来源:陶卫装修
责任编辑:毛新寰
特别声明: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,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。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,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,请与我们接洽,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