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续几年的行业寒冬肆虐下,2025年,化工行业关厂潮在欧洲大面积扩散,并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。
01
7月7日,陶氏化学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关闭位于欧洲的三处上游资产。
此次关闭的三处上游资产都位于欧洲,分别是德国博伦的乙烯裂解装置(2025年第四季度关闭)、德国施科保的氯碱和乙烯基(CAV)资产(2025年第四季度关闭)、英国巴里的基础硅氧烷工厂(2026年年中关闭)。

谈及关厂原因,陶氏CEO吉姆·菲特林表示:“欧洲能源成本高企、需求增长疲软及严苛监管环境是调整主因。”
此次关停是陶氏今年1月公布的10亿美元成本削减计划的关键部分,预计将影响约800个岗位。
数据显示,当前欧洲化工市场需求,已经较疫情前水平低约20%,叠加碳关税(CBAM)等政策压力,企业盈利空间持续被压缩。削减成本、裁员、关厂也是为了应对欧洲市场成本增加、需求萎缩、优化盈利能力的一种举措。陶氏宣布关闭三家欧洲化工厂,标志着全球化工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。
02
陶氏关厂并非个例。
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(Cefic)报告显示,2023-2024年欧洲化工行业已关闭1100万吨产能,涉及21个生产基地。
2025年以来,欧洲化工巨头再次掀起新一轮关厂潮,达到历史新高。

巴斯夫关闭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己二酸工厂、环十二酮等生产线;
科思创与利安德巴赛尔联合关闭荷兰环氧丙烷/苯乙烯单体装置;
全球最大的苯酚生产商英力士关闭德国格拉德贝克工厂65万吨/年苯酚和40万吨/丙酮;沙特基础工业公司(SABIC)宣布,将永久关闭在
英国提赛德郡威尔顿的烯烃6号蒸汽裂解装置(乙烯年产能86.5万吨);
盛禧奥关停德国斯塔德16万吨/年的聚碳酸酯工厂;
亨斯迈关闭德国默尔斯的马来酸酐工厂;
壳牌宣布评估德国莱茵兰、荷兰莫尔迪克和英国莫斯莫兰化工部门的去留。
03
2025年欧洲化工关厂潮涉及的工厂之多,产能之巨令人触目惊心。关厂原因主要有三:
1.能源成本高企:俄乌战争从2022年打到现在,已经变成了持久战。欧洲天然气价格长期居高不下,这就导致欧洲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,远远高于中国和美国的化工企业。
2.碳税与环保压力: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自2026年全面实施后,化工产品出口成本将进一步增加。陶氏等企业被迫将位于欧洲的高排放产能提前向外转移。
3.全球产业转移: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,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优势,正在吸引全球化工投资,加速对欧洲产能替代。巴斯夫在中国湛江投资10亿欧元建设全球最大电加热裂解装置,试图重塑竞争力。

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:欧洲化工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,过去15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。而中国化工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,已经从2000年的2.1%,上升至2024年的15.6%。
当下,全球化工产业正在围绕“低成本+低碳化”进行产业链重构。如果欧洲化工不能在生产成本、市场需求、技术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,关厂潮根本停不下来。
文章来源:狸巢家居
责任编辑:李钟毓
特别声明: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,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。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,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,请与我们接洽,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