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江苏多个城市的街角,圣都装饰的巨型门头悄然熄灭。芜湖、泰州、扬州、仪征……短短数日,多家1500-3000平方米的直营大店接连停业,武汉阵地也收缩至仅存一家。这些曾耗资300万至500万打造的“行业标杆”,如今在冷清中落幕。

关店背后,数字如刀:月订单不足30单,投资回报率跌穿1.5的生死线。当单店年租金就超过120万,人工与获客成本持续高企,而贝壳体系内的流量又更多涌向新房业务,大店模式的成本骨架正在断裂。更严峻的是,行业生存线已拉升至30%毛利率,重压之下,直营大店成了吞噬利润的黑洞。
矛盾的数据揭示行业裂痕:贝壳2025年一季报中,家装家居业务29亿营收、同比22.3%的增长与32.6%的创纪录利润率,掩盖不住线下大店的呻吟。一面是财报的亮眼上扬,一面是地方门店的批量退场,家装行业的冰火两重天从未如此刺眼。

圣都的关店潮并非孤例,而是整个行业生态剧变的信号弹:
消费者行为革命:决策链路拉长,信息壁垒瓦解,昔日依赖大店展示获取信任的模式逐渐失效。
成本结构崩塌:高昂的租金与人力成本,在订单不足的挤压下,已成不能承受之重。
流量分配失衡:平台资源向新房业务倾斜,整装业务在内部生态中面临“供血不足”。
业内人士预判,家装市场正加速向“哑铃型”结构裂变——全国性平台凭借数字化能力与供应链优势抢占高地,区域小微公司则依靠灵活性与本地化服务扎根细分市场。而曾经风光无限的“大店模式”,正卡在尴尬的中间地带艰难求生。

圣都此次的战略收缩,是市场的倒逼,也是转型的契机。关停低效门店释放资源,聚焦核心区域运营,同时加速向线上化、轻资产模式跃迁。但阵痛中亦有隐忧:战线收缩后,如何维系服务网络覆盖与品牌感知度?这将是圣都乃至整个行业在转型路上必须解答的核心命题。

家装行业的这次大店退潮,表面是成本与收益的残酷算式,深层次却是传统服务模式与数字化时代的结构性碰撞。当消费者已习惯在虚拟空间完成信任构建,当全国性平台以效率改写游戏规则,固守钢筋水泥筑成的“体验堡垒”,反而可能成为企业前行的枷锁。
圣都的关店不是终局,而是行业进化的一记警钟——在降本与体验、收缩与影响力之间找到新平衡点,将成为装企未来生存的必修课。
文章来源:定峰汇
责任编辑:余凯旋
特别声明: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,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。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,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,请与我们接洽,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